三维动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82人浏览
2025-08-29 19:30:48
共6个回答
相关推荐
更多-
制作三维动画公司有哪些 6个回答
-
工程三维动画定制多少钱 6个回答
-
阜阳三维动画制作费用多少钱 2个回答
-
浙江三维动画制作价格多少 10个回答
-
贵州三维动画制作费用多少 10个回答
-
三维动画制作每秒是多少钱 10个回答
热门服务
更多最新问答
更多-
触摸live2D小慧模拟怎么玩
2025-08-292个回答
-
live2d正版在哪下载
2025-08-292个回答
-
做live2d要什么配置
2025-08-292个回答
-
碧蓝航线怎么开启live2d
2025-08-292个回答
-
碧蓝档案live2d怎么播放
2025-08-292个回答
-
live2d需要下载哪些软件
2025-08-292个回答
-
碧蓝航线live2d怎么开live2d
2025-08-292个回答
-
live2d电脑版怎么下载
2025-08-292个回答
三维动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当时计算机图形学开始崛起,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像和动画。最早的三维动画是通过在计算机上制作一系列静态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连续播放以创建动画。
早期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技术还不够发达,三维动画的制作主要依赖于手工制作和传统的动画技术。使用模型、布景和相机等物理元素进行拍摄和制作。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1986年成立,他们的电影《玩具总动员》于1995年上映,成为了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动画电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三维动画的制作也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三维动画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游戏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三维动画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生成图像和动画。由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这些早期的三维动画非常简单且受限制。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图形和动画。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1984年开发了第一个基于计算机生成的短片《安德烈和Wally.B》,这是第一个真正的三维动画作品。随后,皮克斯与迪士尼合作,并于1995年推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计算机生成的全长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
从那时起,三维动画逐渐成为电影、电视、游戏和其他媒体中常见的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动画在视觉效果和细节上变得越来越逼真。也涌现出了许多专业的三维动画工作室和软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三维动画的制作中。
三维动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但直到8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在各种媒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现代动画的重要形式之一。
3ds系列软件在三维动画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在1990的以前,只有少数几种可以在PC上可用的渲染和动画软件,这些软件或者功能极为有限,或者价格非常昂贵,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作为一种突破性新产品,3D Studio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3D Studio为在PC机上进行渲染制作动画提供了价格合理、专业化、产品化的工作平台,并且使制作计算机动画在为一种前人所不能的职业。
后来随着Windows平台的普及以及其他三维软件开始向Windows平台发展,三维软件技术面临着重大的技术改革。从1993年开始,3D Studio软件所属公司果断地放弃了在DOS操作系统下创建的3D Studio源代码,而开始使用全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NT)、全新的编程语言(Visual C++)、全新的结构(面向对象)编写了3D Studio MAX。在3D Studio MAX1.0版本问世后仅1的上,该公司又重写代码,推出了3D Studio MAX 2.0。这次升级是一个质的飞跃,增加了上千处的改进,尤其是增加了NURBS建模、光线跟踪材质发及镜头光斑等强大功能,使得该项版本成为了一个非常稳定和浒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从而占据了三维动画软件市场的主流地位。
随后的几年里,3D Studio MAX先后升级到3.0、4.0、5.0版本,每一个版本的升级都包含了许多革命性的技术更新。从4.0版本开始,所属公司发生变化,由原来的Kinetix变为一央的Discreet,3D Studio MAX的名称也精简为“3ds max”。
目前3ds max是全球拥有用户最多的三维动画软件,尤其在游戏、建筑、影视领域,该软件已成为这些制作者的首选软件。
随着Discreet公司的日益进取以及众多外挂程序开发商的共同努力,相信3ds max在未来的三维动画软件领域中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第一部3D动画片:1995年,好莱坞推出第一部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片长77分钟,制作周期历时4年,一共动用110台计算机,耗费80万个计算机工作。该片由1561个镜头组成,合计76个角色、366种对象,在主角安迪的头顶上据说生有12384根头发。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徐克语。 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 所以20岁的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 所以无怪乎去年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见《灌篮高手》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真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 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 代表有狄斯尼;华纳等公司。 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 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 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东映…… 而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象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 可以说,中国动画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园动画″。 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 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可在日本,动画片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 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 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二、题材陈旧且无聊: 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2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 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 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 偶尔有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 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 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鸦略高一筹。 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四、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电视台动画部″或"××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 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 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五、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 "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 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由比而出的毛病,车也肯定搞不好了。 ″(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 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 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声优质量低劣: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 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 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 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到没什么大的出入。 解决方法:提高配音演员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优声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更加正规化。 进品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篮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 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 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半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 而我们的动画业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国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比较会受国内观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 (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 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真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 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说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 我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 《宝莲灯》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莲灯》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 悲哀啊,中国动画业者。 悲哀啊,中国动画观众…… 我不想这样悲哀下去了,可是谁能帮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发,就在悲哀中灭亡!
其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5年至2000年是第一阶段,此阶段是三维动画的起步以及初步发展时期(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标志着动画进入三维时代)。在这一阶段,皮克斯/迪斯尼是三维动画影片市场上的主要玩家。海底总动员200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是三维动画的迅猛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三维动画从“一个人的游戏”变成了皮克斯和梦工厂的“两个人的撕咬”:你(梦工场)有怪物史瑞克,我(皮克斯)就开一家怪物公司;你(皮克斯)搞海底总动员,我(梦工场)就发动鲨鱼黑帮。从2004年开始,三维动画影片步入其发展的第三阶段——全盛时期。在这一阶段,三维动画演变成了“多个人的游戏”: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推出圣诞气氛浓厚的《极地快车》;曾经成功推出《冰河世纪》的福克斯再次携手在三维动画领域与皮克斯、梦工场的PDI齐名的蓝天工作室,为人们带来《冰河世纪2》。至于梦工场,则制作了《怪物史瑞克3》,并且将《怪物史瑞克4》的制作也纳入了日程之中。亚洲三维动画联盟机构——花鸦影动中国城,是这个行业的全球技术权威机构。帮助发展中国家三维产业成立的联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