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导读:为帮助您更深入了解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小编撰写了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古诗词和音乐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的融合等6个相关主题的内容,以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深入阐释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
hello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沙画教学是一种以沙子作为材料,在平板上创作出各种形象的教学方法。而古诗词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诗词的表达,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沙画教学与古诗词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在语言艺术课堂中进行。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古诗词,并将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通过沙画的方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现出来。如果选择了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教师可以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愁绪通过沙画呈现给学生。学生们可以观看教师的沙画表演,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
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沙画创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技巧和指导,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将其内容转化成沙画作品。学生们可以选择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他们可以用沙子描绘出秋天的月亮、寒风和萧瑟的景象,通过沙画的形式表达出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古诗词的内涵。在沙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来表达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美。
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相比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通过沙画创作的方式,学生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创作沙画作品,通过实践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这种亲身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记忆和理解古诗词。
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沙画的形式表达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通过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学生们可以在沙画创作的过程中享受到诗词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大家还是别评价了,都有点自知之明吧!王,康,郦,蒙几位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国之翘楚。岂是我等可以乱评的。
康震郦波写诗文,
究竟达到啥水平?
能称学者当评委,
我要赞好评句行。
知道康震中这个人主要或者说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以及《诗词大会》了;对于他的诗词水平和学术水平一无所知,因此不敢妄言。
在几届诗词大会大会中,康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人认为不是他的点评;因为身为中国文学的教授、博导;快五十岁,也从教多年,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的本职工作。
康震与其它央视《诗词大会》所邀请嘉宾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伶牙俐齿的点评,前面说了,那都是教师的本分;能够使他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的是康震的画功。
比如说吧:不记得是从哪一届开始,诗词大会有了“看图说话”,也就是根据一副画的内容说出对应的诗词以及作者;而且还是“抢答”,也就是说,作画人一边作画,而参赛选手随时都可以摁下抢答器作答。
最开始的时候,央视转播导演并没有切出作画人是谁,只是有特写镜头对准作画人的手;而作画人也不是在纸上作画,而是做“沙画”;当时就非常佩服此人,但是没有机会目睹庐山真面目。
后来又不知道才哪一届开始,“沙画”改成了现场用笔和纸作画;这里的作画不是正规的国画或者油画,而都是“素描”——
只见寥寥数笔,纸上就出现了一行南飞的大雁;或者深山老林之中的一座古刹;或者树下想对弈的耄耋老者和一位孩童……
现场作画,而且还要符合诗意,与参赛者互动;这才是真功夫,而绝非纸上谈兵。有时画作刚刚开始,参赛选手就已经摁下了抢答器,其反应之快,令人唏嘘。再定睛一看,作画者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康震;至此才真正了解了什么叫做“技高一筹”;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康震就是懂得其真谛的那么一个人。
康震不象学者,是个利用學術的政治投机分子,王安石到他嘴里成了英雄,他对王安石的历史与变法,刻意不提王安石的二个死党与女婿是蔡京,蔡卞二兄弟,更不提王安石对司马光,苏东坡二兄弟,欧阳修等大批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迫害。是以今天的眼光妄断历史,王安石的死党全是奸臣,反对者全是忠臣这一事实他也刻意不谈。“青苗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他的死党亲信,百姓与“杯酒释兵权\"的后裔们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严重动摇了那时的国家稳定。
康震身为学者教授对历史断章取义,刻意误导有失师德。近几十年以来,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张学良等都被重新定义为英雄,就是这种功利至上学者的大作。王力群,易中天,郦波等这些学者教授就客观公正多了,这是康震之流政治学者的一面镜子。
人品格局注定了文化品质,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从这意义上来说,康震的文章除了攀龙附凤,卖弄解雅,装逼,骨子里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个利用文化混前功途沐猴而冠,沽名钓誉的混混,简直就是在侮辱文化人!
喷子们别瞎喷了。康,丽,王,罗,都是非常有学者范,顶了尖的当代学者。诗词大会点评恰到好处。不是我们一般人不懂所瞎喷的。非常喜欢几位学者,诗词大会每期必看,也非常喜欢主持人的主持风格。
评语都是老师写给学生的,如果你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掌握没有达到和超越康郦二位老师,建议且慢评论。
这得分二个层面说,一是他们的评论的水平,二是他们自己写诗词的水平。总体说他们的评论水平高于写诗词的水平。一孔之见。
他们是大家,知识丰富。但未必写的好。写需要灵感。因为没有看到他们很好的作品。
几个老师都是国内研究古诗词的泰斗,如论现场表现我还是最推崇康震老师。
能上《诗词大会》做点评嘉宾老师的,都是出类拔萃的教授。特别是康教授多才多艺,说、写、画等都很出色。我发现,康老师对毛泽东诗词情有独钟,研究得更深,理解得更透,点评得最多。
古诗词和音乐教学的融合
在为古诗录音添加背景音乐时,请确保遵循版权规定。如果您有需要使用的音乐作品的许可,请确保您有权使用该音乐并符合版权规定。请确保在录制和发布过程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以下是为古诗录音添加背景音乐的一般步骤:1. 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您需要选择一首与古诗内容和情感相匹配的音乐。您可以尝试使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或其他类型的音乐,以确保背景音乐与古诗的氛围相协调。2. 下载音乐:从可靠的来源下载您选择的背景音乐。确保下载的音乐文件格式为mp3、wav或aac,以便在录音过程中兼容。3. 准备录音设备:使用麦克风和录音设备进行古诗录音。确保您的录音设备具备足够的音频质量和音域,以便录制清晰、完整的背景音乐。4. 录制古诗和背景音乐:在录制古诗时,请确保遵循录制技巧。背景音乐应在古诗录制完成后添加,以便您可以准确地调整音量和音域。5. 合成录音:将古诗录音与背景音乐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录音。您可以使用录音编辑软件(如Adobe Audition、GarageBand或其他免费软件)来完成这一步骤。在合成过程中,请确保将古诗和背景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6. 检查录音:在合成录音后,仔细检查录音以确保一切都符合您的期望。您可以调整音量、音域和其他音频设置,以确保最终的成品满足您的要求。完成以上步骤后,您就可以将合成后的古诗录音发布到社交媒体、播客或其他平台上与他人分享了。请注意,在发布过程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确保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三)、自主学习,明诗意。(四)、想象诵读,悟诗情。(五)、创设情境,入诗境。(六)、迁移运用,创诗文。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二)、介绍背景,知诗人。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四)、想象诵读,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切实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1)突出创新课程模式应体现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色。教学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突出。(2)融合技术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与资源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及数字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及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3)应用理论教学设计应该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所有的理念要能落地,要能实际应用,而不是只是假借名头。(4)展示效果教学设计立意新颖、设计巧妙,适用于实际教学,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有推广性。陈述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能用事实、数据证明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Tx8LxKzuxm_8yVykio2Zg
?pwd=upgx 提取码: upgx
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二、三、四句的“闲”、“厌”、“山”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诗中寥寥数字就描绘了“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与山相对”的几个画面,让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
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写出了夜之静。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极目远眺,把美丽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而且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发掘诗句中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适时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渔歌子》一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还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诗情画意”的美。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是要指导学生观赏插图。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另外还要要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学生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四、探求古诗词的内蕴美。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写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如陆游《游山西村》这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实际上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要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这些古诗的特点,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内蕴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内蕴美。另外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说说对诗中道理的理解并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在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探究古诗的内蕴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让古诗词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受到深刻而全面的美育教育,让古典文学的精华,融入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沙画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